如果要說親疏遠近,我想我永遠的距離是疏遠,這不是故作姿態,而是這樣符合我的性格。


//


都快記不得一個人生活多久了。我一個人上街,去熱鬧的餐廳吃飯、看電影、去菜市場、參加婚禮……。

以前認為這是一種孤獨,孤獨是一種病,特別害怕孤獨,受著社會價值觀的耳語,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群。於是我試著參加各種的聚會,燈紅酒綠、夜夜笙歌,和大家溝通參與話題。想辦法了混入人群。然而看似豐富的人生,內心卻充滿了煎熬與衝突。

每當參加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一群交情不深的人噓寒問暖、笑臉相迎、客套話成堆、絮絮叨叨。加了一個又一個聯絡電話,聚會一散場,幾乎不聯繫,我不停自問我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消耗自己的心力,有的只是無效社交後的筋疲力盡。

我越來越矛盾,越是努力去假裝,就越是四不像。無論我怎麼努力混入人群,我總是強烈感受自己的格格不入,甚至開始自我厭惡。寧缺毋濫這個詞在我身上作用到了極致,所以我寧願沒有朋友。

這段時間我都在害怕孤獨,卻又孤獨著。


//


日本作家 田中圭一 在他的著作中《うつヌケ うつトンネルを抜けた人たち》寫了一段話:

憂鬱症是一種身體發出「不可以再逞強下去」的「警告訊號」。憂鬱所帶來的不安、失眠、疲倦等症狀,正是身體的警笛大作,告訴你「不能再繼續逞強」,更不需要自責自己「不好」。


我常常陷入無謂的精神內耗。

為了開始自救,為了正視身體對我發出來的警告信號,我開始和那些所謂的朋友慢慢失去聯繫,也是因為我意識到這些都是無用的社交,你不會和她們談心,有困難她們也不會幫助你,說是朋友,其實,也只是“認識”而已。只是生活中消遣的一種方式而已,經歷一些事,我才明白這些道理。

減少不必要的社交,關掉朋友圈,多出去走走,逛遍圖書舘和菜市場。一個精神糧食,一個人間煙火。

生活反饋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感知。社交註定是感性和淺薄的。

當我放慢腳步試著學著接納自己的本質時候而不是曲意迎合他人的看法與三觀時,不知不覺間,那些困擾我的情緒一點一滴漸漸消失了。

我雖然還是不擅交際,但是我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再覺得自己總是低人一等,內心感到非常的平靜,就算一個人也不孤單,因為我知道就算這個世界上的人無法理解我,我還有自己的陪伴。1


//


傅首爾說過:

你對人情世故的每一分通透, 對愛來愛去的每一份豁達,都是用失望換來的。


我相信我在努力完善提高自己向前奔跑的過程中,一定也會碰到一個同樣奔跑著的人朝我跑來,選擇一個彼此步伐一致的人。

不想再為不必要的事情耗盡功夫,做自己想做的自己,讓自己每天一點點的成長。努力各方面發展自己,學習各種知識,增強技能素質,增加閱歷,使自己變得更好、更有價值。


我習慣也喜歡一個人,同時也期待著相遇一個人,自然而然。

原來有這麼多和我一樣的人,原來我和這麼多人一樣。